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维新不改旧家风
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,“家风”扮演着关键角色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家风传承问题,强调“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,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”。2023年8月17日星期四上午九点半,神州孝宇集团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在集团党建活动室,观看中央民族大学蒙曼主讲的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维新不改旧家风》课程。
在家庭建设方面,中国古代具有注重婚姻、注重夫妇、注重教子的优良传统。《礼记·昏义》云:“昏礼者,将合二姓之好,上以事宗庙,而下以继后世也,故君子重之。”古人认为婚姻的结合的是社会的不同姓氏,同时它也串联起了家族的过去、现在和未来。正因为如此,中国古代对婚姻予以极大的尊重,婚姻当事人也非常重视维系婚姻和家庭建设;在家庭教育方面,心是德行教育、规矩教育,是人之为人的教育,是扣好人生“第一粒扣子”的教育。毕竟,子嗣是家庭的希望,代表着家庭的未来。古人还尤其重视教子,《格言联璧·齐家类》云:“至乐无如读书,至要莫如教子”,把教子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。今天我们也非常重视教子,重视家庭教育。家庭教育的重心是德行教育、规矩教育,是人之为人的教育,是扣好人生“第一粒扣子”的教育。蒙曼对家庭、家教和家风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并重点突出了家风的重要性。
她强调道,家庭居于基础地位,家教和家风都要在家庭之中涵养;家教则是一个家庭的教化,它可以体现为家训、族规,也可以体现为父母的言传身教;而家风则是一个家庭(族)代代传承的价值信念、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,体现着一个家庭的精神信仰、道德风貌、整体气质。在中华民族绵延赓续的优良家风传统中,形成了非常突出的家风特质。家国一体的宗旨。
中国人自古就认识到,“家事”“国事”“天下事”紧密相关,“齐家”是“治国”“平天下”的起点。被称为“天下第一家族”的孔氏,传至第64代孙孔尚贤,在颁布族规《孔氏祖训箴规》时,把“践行忠孝,家国同构”归结为孔氏家风的终极追求,成为孔氏家族绵延赓续2000余年的精神支柱,体现出一种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的家国情怀。正因为如此,“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”才会成为古人为政的基本认识。中国古代的家训家教虽然立足于家庭,但绝不局限于家庭,而是有着鲜明的国家意识。
百善孝为先,孝作为中华文化的根源,子曰:弟子入则孝,出则悌。家风主要是教育后人成为栋梁之才,然做人必先学孝,羔羊尚且跪乳,乌鸦尚懂反哺,人若不孝,何以万物灵长自诩?古人重视家风的作用,培养子女以孝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体系,更兼以悌、忠、信、礼、义、廉、耻。让继承的后人懂得进取,胸怀凌云,心系国家民族之荣辱,会为社会创造价值,为人民谋福。家风是一个民族历经岁月沉淀、世代相传,且独具特色的风气。形成优良的家风,'孝'是不可或缺的,夫孝者,善继人之志,善述人之事者也。孝文化强调要继先人之志,才能传承先辈之业,换句话说,为人子要孝顺父亲,为人父则要关爱儿子,形成子承父志的家风,这是构建和谐家庭达成"家和万事兴"的基本途径。
此次活动,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结合本次学习讨论了本次学习的感受,大家纷纷对继承传统美德,弘扬民族精神的观念表示认同。一个国家需要有自己的国魂,一个民族需要有自己的精神,一个家庭离不开优良家风,一个人离不开孝心,倘若大家都重视孝道、传承家风,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会得到弘扬。在这个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时代,我们不仅有更高的物质追求,还有更高的精神追求。这种追求体现在一点一滴的日常生活中,就是家庭的和乐,社会的和谐、安宁和文明。怎样实现这一美好期望呢?中国有千千万万个家庭,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,这些家风各具特色,同时又会有强烈的共性,这种共性就形成了社会风尚。
正如唐代诗人李峤诗云:
“解落三秋叶,能开二月花。过江千尺浪,入竹万竿斜。”
这就是“风”的伟大力量。我们在这里说的“风”,既是小家庭的“风气”,更是个人的“风骨”和国家的“风尚”。人生如不断生长的大树,唤醒种子的第一缕和风,应该从家庭吹起;国家如川流不息的大河,汇聚成民族精神的源泉,也应该从每个人出发,在一个个家庭奔涌。希望每一个小家庭的源头活水,都能真正净化我们的心灵,最终汇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江大河。